在平庄镇水源村舒伦康养服务中心,一幅以“人道、博爱、奉献”为底色的崭新画卷正徐徐展开。区红十字会精心打造的“黎明博爱家园教育实践基地”项目已落地生根,它不仅是红十字基层组织的延伸触角,更是一个集志愿服务、劳动实践、文化传播与生命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为乡村治理现代化注入了澎湃的“红十字动能”。

一、织密“组织网”,筑牢“桥头堡”,基层组织建设焕发新活力
基地以红十字基层组织建设为“根”,将服务阵地直接建在群众身边,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暖心驿站”。通过健全组织架构、规范工作制度,基地确保了红十字工作有人抓、有事做、有影响,将组织的“神经末梢”触及至乡村治理的最前沿,使之成为凝聚群众、服务民生的坚强“桥头堡”,让红十字旗帜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

二、激活“志愿红”,汇聚“暖心流”,志愿服务协会构建新格局
依托基地内拥有26名志愿者的元宝山区助孝联义志愿者协会,一股强大的“红色暖流”正在汇聚。协会广泛吸纳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根据专业和特长组建多元化服务小队。从为康养服务中心老人提供常态化生活照料与精神慰藉,到面向村民开展应急救护知识普及,志愿服务的“活水”精准滴灌至每一个需要的角落,形成了“人人愿为、时时能为、处处可为”的志愿服务新格局,让奉献精神在实践中熠熠生辉。
三、开辟“实践田”,深耕“育人土”,劳动实践基地涵养新风尚
创新性地融合新时代青少年及成人劳动实践基地功能,是该项目的一大亮点。这里开辟的不仅是培养技能的“农田”,更是精神的“沃土”。青少年通过参与农事劳作,体会“一粥一饭来之不易”,成人则在协作中重温奋斗精神。这片“实践田”将劳动教育、团队协作与自然教育深度融合,让参与者在挥洒汗水中锤炼品格,涵养尊重劳动、热爱生活的时代新风尚。

四、传播“文化魂”,筑牢“安全堤”,生命安全教育实现新融合
基地坚决摒弃“为活动而活动”的旧模式,将红十字文化、孝道文化传播与生命安全教育作为所有活动的“灵魂”与“基石”。参与者无论是在进行志愿服务还是劳动实践,都能同步接受系统的红十字运动知识普及和防灾避险、应急救护等生命安全技能培训。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融合教育模式,成功地将“人道理念”的种子和“生命安全”的防护网,一同植入群众心中,实现了文化传承与能力提升的双重目标。
元宝山区“黎明博爱家园实践教育基地”的成功建设与运营,是红十字会工作深度融入乡村治理的一次生动实践。它通过组织建设、志愿服务、劳动实践与生命教育的四维联动,打造了一个有温度、有深度、有广度的红十字工作品牌,探索出了一条“红会引导、志愿者参与、群众受益”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为促进和谐宝山贡献了独特的红十字力量。
蒙公网安备 150403021505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