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是一篇需要统筹谋划的大文章。在元宝山区,这场关乎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深刻实践,正通过一场系统性的深层变革,将沉寂资源转化为活力引擎,推动乡村发展从单点突破迈向全域共兴。

曾经,元宝山区平庄镇山嘴子村千余亩的养殖小区因经营不善而沉寂,是镇领导心头沉甸甸的负担;如今,34栋标准化猪舍整齐排列,每栋年均可为农户创收15万元,近百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这片土地已然“涅槃重生”。
四公里外的大三家村,总投资近1300万元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内,16栋高标准冷棚依次排开。阳面,甘蓝、香瓜种苗青翠欲滴,年育苗能力达2000万株;阴面,赤松茸、香菇即将投产,预计年产量12.8万斤。一阴一阳,互补共生,勾勒出产业融合的生动界面。
这两个场景,是元宝山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微观缩影。其成功并非孤例,而是源于一场系统性的深层变革——该区以产业融合为引擎,以绿色循环为底色,以人才队伍为支撑,协同推进“五个振兴”,正悄然重塑着宝山大地的乡村发展逻辑。

一、产业赋能:从“单打独斗”到“融合共赢”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石。元宝山区深谙此道,着力打破传统农业“单打独斗”的旧模式,推动产业从“生产环节”向“全链条”跃升。
大三家村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是这一思路的典范。这里采用的“一棚多用、阴阳互补”模式,让育苗与菌类培育在同一空间内和谐共生。配套的冷鲜库、菌棒生产车间,则有效延伸了产业链,大幅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这种融合思维在全区激荡出连锁反应:木头沟村与刘家店村“牵手”共建黄瓜暖棚,实现人均年增收超万元;和润农业建成31万平方米智能温棚,每年产出5.2亿株被誉为“农业芯片”的优质种苗,一个北方国际种苗特色小镇正拔地而起;风水沟镇通过西瓜产业化发展,以农文旅融合为引领,不断畅通循环链,提升价值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次次成功实践,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元宝山区全域产业融合的层层涟漪。该区立足本土优势,匠心独运地将文化的底蕴、旅游的风光、体育的活力、商业的繁荣以及农业的质朴交融赋能,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让各类要素在这片热土上碰撞出耀眼火花。

二、绿色循环:从“资源消耗”到“生态增值”
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元宝山区的乡村振兴之路,始终贯穿着绿色循环的鲜明底色。
在山嘴子村的养殖小区,生态理念被植入每一个环节。标准化猪舍采用地热供暖、智能化饲喂,实现了节能降耗。更关键的是,园区建立了闭环处理系统:病死猪无害化处理,污水经发酵后还田,每年产出的2万吨优质农家肥,可滋养5000亩绿色蔬菜,变“污染源”为“营养源”。
这种“取于自然、归于自然”的实践遍地开花。孤山子村借助邻村园区发展“飞地经济”,盘活了资源;前进村的“鱼菜共生”系统,让养殖废水转化为种植的营养液,实现了零排放。此外,区政府投入261万元衔接资金建设锦绣山农旅融合产业园,推动“生态+旅游”互促共赢,将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金山银山。

三、人才引领:从“头雁领航”到“群雁齐飞”
事业成败,关键在人。元宝山区将人才振兴置于突出位置,实施“头雁工程”,精准选拔高校学子、致富能手等328名后备力量,优化村干部队伍结构。目前,全区村党组织书记高中以上学历占比达89.4%,每个村“两委”至少配备2名大学生,为乡村治理注入了新鲜血液。
不仅有“选”的智慧,更有“育”的实招。全区围绕蔬菜种植、生猪养殖等特色产业开设15类培训班,并组织村干部远赴成都、上海等先进地区学习取经,已成功转化产业经验46项。建昌营村党委书记姚志军便是典型,他借鉴外地经验,成功举办“民BA”篮球联赛,赛事期间,全网点击量突破3亿次,累计接待游客20万人,旅游收入突破150万元,展现了新时代村干部善学习、敢创新的风采。

四、和美乡村:从“一时美”到“持续美”
乡村振兴的最终归宿,是建设宜居宜业的和美家园。元宝山区紧扣“清死角、提颜值、促长效”目标,全域推进人居环境整治。目前,全区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2%,自来水普及率94.48%,生活污水治理率达25%。与此同时,林草局在15个行政村广泛栽植锦绣海棠、榆叶梅等观赏苗木1.4万株,让“推窗见绿、出门见景”从愿景变为村民的日常。
如果说整洁的村容与连片的绿意是乡村的“肌肤”,那么一户户精心打造的“美丽庭院”便是点缀其间的“五官”,而浸润在街头巷尾的淳朴乡风与文明乡韵,则是乡村独一无二的“气质”。元宝山区用文化的画笔为乡村之美勾勒精神底色,实现了乡村由表及里、由“一时美”向“持续美”的深刻转变。
元宝山区的实践证明:乡村振兴是一场深刻的系统变革。它需要产业、生态、人才、文化、组织的同频共振。在这片北疆热土上,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壮丽画卷,正伴随着这场变革的步步深入,从梦想照进现实。
蒙公网安备 150403021505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