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麟符(1899.2~1934.9) 男,汉族,原名致祥,字瑞五,祖籍山西省榆次县沛林乡东苏村。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2月21日生于风水沟镇哈拉木图(哈拉木头)村。幼年在本村读私塾,后入建平新丘小学,民国五年(1916年)考入天津直隶省立第一中学。
民国八年(1919年)和于方舟、张太雷、谌志笃、马骏等人组织直隶一中、北洋大学、天津高等工业学校、南开学校学生近千人集会示威,声援北京学生反帝爱国运动。6月18日,参加天津各界联合会成立大会,被选为联合会评议部委员。6月下旬,作为赴京请愿十大代表之一,面见北洋政府总统徐世昌。9月13日,被公推为全国各界联合会干事,领导第二次赴京请愿活动。本月,与于方舟、陈镜湖、王天麟等组织“新生社”,出版《新生》刊物。后以“新生社”为基础,创立“向明学会”,出版《向明》半月刊。秋,在李大钊帮助下,将“新生社”改组为“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0月,组织社会主义青年团小组。
民国十二年(1923年)1月,经李大钊、高君宇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5月1日,担任中共北京区委组织各界群众在天安门前召开的纪念五一国民大会执行主席。暑期到北京蒙藏学校,向在校蒙古族青年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寒假期间,发展云泽(乌兰夫)、奎壁、赵诚、佛鼎、春和、康根、李裕智、多松年、孟纯等人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次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民国十三年(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被选为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后到承德建立国民党热河省党部,到张家口建立国民党张家口党部。
民国十四年(1925年)11月,李大钊在张家口成立内蒙古农工兵大同盟中央执行委员会,韩麟符为副书记。
民国十五年(1926年)1月,在广州举行的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8月,北伐军俘虏吴佩孚、孙传芳的一批高级军官,国民党中央决定在黄埔军校附设一个军官训练班,将俘获军官短期培训后再送往北伐前线。韩麟符被任命为该班政训处主任兼任黄埔军校政治教官。在黄埔军校期间,除完成教学工作外,经常在各种场合发表演讲,并在《黄埔月刊》上撰写《政治问答》、《军与党》、《二七—中国国民革命的淡日》等文章,宣传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政策和爱国主张,维护国共合作大局。
民国十六年(1927年)4月12日,广州发生反革命政变,辗转到达武汉,以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的身份于5月20日、27日和6月3日先后出席中国国民党中央执委第二届常委会第十二、十三、十四次扩大会议。4月,南京国民政府通缉共产党首要令,韩麟符与陈独秀、毛泽东、瞿秋白、方志敏、林彪等位列其中。7月底,参加八一南昌起义,同徐特立、朱蕴山等当选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常务委员,在8月2日举行的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就职仪式上,以国民党中央委员会代表的身份向贺龙授印、致词。

民国十七年(1928年)初,与热河地区中共负责人杜真生、郑丕烈取得联系,开展党组织的恢复扩建工作。4月,经中共中央批准成立中共内蒙古特支,韩麟符被任命为特支书记。春夏之交,看到京东一带遍布张敬尧溃军,在事先未请示顺直省委的情况下,接受张敬尧、徐永昌委任,且自行组织部分同志到张敬尧军中任职,因此受到顺直省委批评,以“犯了军事投机及组织上的错误”被解除内蒙古特支书记职务,受到留党察看6个月处分。
民国十七年(1928年)秋,与郑丕烈等前往热河省朝阳县开展农民运动。农运失败,脱身避居天津,在《大公报·小公园》及《益世报》上发表杂文、诗歌、戏剧、小说、文化研究等作品。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2月上旬,因叛徒告密,与郑丕烈、李玉书、杜真生等一起被捕,后被解往北京草岚子监狱。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春,孙殿英向南京政府请缨抗战,欲往热河。经李锡九力荐,向北平行营副司令张学良请求,韩麟符等共产党人得以无条件释放,韩麟符到孙殿英军中,被南京政府任命为少将政训处长,和宣侠父、南汉宸等人做统战工作。组织一批由共产党领导、具有左倾思想的青年参加的学生队,共产党人李玉书任宣传科长。4~5月,韩与李锡九、宣侠父等以利害劝说,阻止孙殿英攻打冯玉祥。7月,韩麟符组织政训处宣传科在包头隆重举行悼念抗日阵亡将士大会,一些西北军高级将领派代表参加祭奠活动。韩麟符作长达3个小时的讲话。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孙殿英兵败宁夏,韩麟符隐居祖籍山西榆次县沛林乡东苏村。9月21日,被叛徒、国民党军统特务郑丕烈刺杀身亡,终年35岁。

1993年3月6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干审字〔1993〕10号文:“韩麟符同志1923年入党,曾为党做过许多有益工作,应予以充分肯定”。2000年3月14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追认韩麟符为革命烈士。
蒙公网安备 150403021505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