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述愈(1970.10~1999.11) 男,汉族,1907年10月,生于今风水沟镇哈拉木头村。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毕业于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国画系,国民党员。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国民党第九集团军(41军)政训处学兵队学兵,做抗日工作。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因受三叔韩麟符牵连被捕,在南京中统招待所关押一年。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被中统派到浙赣铁路任局长,当时浙赣铁路被日本轰炸,韩述愈未到位。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在浙赣铁路做抗日救亡工作。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底,日本人轰炸平息后,带着原配夫人沈秋子和3岁多的大儿子韩富华、1岁多的大女儿韩淑珍从杭州回到赤峰老家哈拉木头村隐居探亲。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3~6月,赤峰解放前夕,赤峰县县长请韩述愈到赤峰县看守县衙,代理赤峰县县长。这期间,韩述愈未处理任何事情,只看守院子。后看赤峰县县长未回,韩述愈封锁县衙带夫人于慧贤、长子韩富华、女儿韩淑珍、次女韩淑芹经锦州回北平。10~12月,在锦州任赤峰县流亡县长。锦州解放后,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1955年,在北京长辛店做集市交易员、环卫工作。1955年12月30日,在长辛店家中被捕。1957年,在长辛店以韩述愈代理县长职务遣反赤峰收审交待问题一年。1957年回赤峰后,经赤峰公安、法院审理,认为韩述愈的头衔有其名无其实,按人民内部矛盾处理。1957年底,释放回北京原单位工作。当时赤峰公安、法院未给北京长辛店派出所按韩述愈人民内部处理的回函。当时极左反右开始,1958年3月,韩述愈以重大历史反革命谴反原籍赤峰哈拉木头村强制劳改。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韩述愈因打倒乌兰夫、王逸伦、彭真(因韩述愈与他们认识,说韩是他们复辟爪牙)反革命被关押到赤峰市监狱,长达5年零8个月。打倒“四人帮”后,韩述愈彻底平反。1980年,任赤峰县政协委员。1984年~1990年,任政协元宝山区一、二届委员会委员。1990年,作为特别邀请人士列席元宝山区第二次党代会。1999年11月2日,在元宝山镇逝世。

赵育新(1943.2~2007.9) 1943年2月27日,出生于赤峰市元宝山区小五家回族乡新井子村,1966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3年7月参加工作。
1973年8月~1974年6月,任赤峰县小五家乡党委副书记、革委会副主任。1974年6月~11月,任赤峰县大营子乡党委书记、革委会主任。1974年11月~1977年10月,任昭乌达盟农牧办公室副主任、党的核心小组副组长。1977年10月~1983年11月,任赤峰县委副书记、常务副县长。1983年11月~1987年8月,任赤峰市郊区区委副书记、区长。1987年8月~1989年12月,任赤峰市郊区区委书记。1989年12月~1992年6月,任赤峰市委常委、纪委书记。1992年6月~1995年9月,任兴安盟盟委副书记。1995年9月~2003年6月,任内蒙古大学党委书记。2003年1月,当选为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人大常委会委员。内蒙古自治区第五次党代会代表、第六次党代会特邀代表。
2007年9月30日,在呼和浩特不幸去世,享年65岁。
在赤峰市和兴安盟工作期间,他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为改善人民生活、加快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1995年,在内蒙古大学全力争进国家“211工程”、学校处于重要历史发展时期,按照自治区党委安排,赵育新同志受命到内蒙古大学担任党委书记职务。从地方到高校,面对工作领域发生的巨大变化,赵育新通过学习、钻研,全面了解和把握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及高校管理的特点,很快完成了角色的转换。作为学校主要决策者和建设者之一,他殚精竭虑,率先垂范,紧紧依靠广大师生员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开展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扎实推进“211工程”建设和其他各项事业发展,为内蒙古大学的建设、改革和发展倾注全部精力与心血。在他的主持下,学校第七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党建工作围绕人才培养根本任务、围绕教学科研、围绕“211工程”建设、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四个围绕”指导思想,成功探索新时期加强和改进高校党建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开创内蒙古大学党建工作新局面。在他的号召下,全校开展了“共产党员为‘211工程’作贡献”活动,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有力地推动了“211工程”建设,使学校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在他的倡导下,根据高等教育发展形势,2000年学校实施了新一轮校内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了符合高校特点和内蒙古大学实际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加速推进学校事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赵育新同志为内蒙古大学的建设、改革与发展,为内蒙古自治区高等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蒙公网安备 15040302150577号